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基层就业项目的进一步倾斜,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到基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06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志愿参与了“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特岗计划”等主要基层就业项目。那么,究竟什么影响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本文作者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参与上述基层就业项目的调查所进行的分析,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思路。 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基层治理,基层固则天下安,基层富则国家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主体之一,他们朝气蓬勃,掌握前沿科技,是未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既是提升国家就业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满足基层对人才的渴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也是锻炼青年人才的有效方式,让他们接地气,长本领,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 近年来,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我国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计划”成为大学生最熟悉的基层就业项目。那么,在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究竟如何看待上述基层就业政策?他们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如何,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满意度如何,又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 影响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激励因素”是促进和推动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因素,而“排斥因素”则是阻碍其参与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指政策的优惠,而“排斥因素”则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包括学历、性别、家庭收入、工作预期和个人能力素质等等,这些因素既可能产生激励的因素,也有排斥的因素存在。综合而言,下列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第一,政策优惠是“激励因素”中的主体,政府对于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推广到位,加强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意愿,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优惠也增加了毕业生对于前景的良好预期,愿意参与项目。基层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成为激励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寻求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剧,生活成本升高,生活压力加大,调查数据显示接近71%的专科生,即学历较低的毕业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到基层工作,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专科生在城市中竞争力比本科、硕士生弱。毕业生的家庭收入较低也是“激励因素”之一,家庭收入较低,往往社会资本较少,基层就业成为该类型毕业生避开大城市竞争“天花板”的理性选择。另外,主动选择到基层锻炼个人能力,认为基层的的确确能够锻炼个人能力,并存在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也是众多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激励因素。 第二,“排斥因素”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多元,影响方向更为复杂。就学历而言,学历对于专科生是激励因素,而对于本科和硕士、博士生则更多的是起到了排斥的作用。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而家庭收入高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城市中立足和发展。对基层环境的不熟悉,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排斥因素”之一,如对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是天气、饮食等的主观不良想象都会使得毕业生退缩。最后,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拔过程注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基本工作技能等,项目选拔的竞争性也使得一些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的毕业生打了退堂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中“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都存在,并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积极性就在于如何将能够转化的“排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状况是否满意?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下一篇:青年学生“基情”助长艾滋疫情 点击:43936℃ 点击:41970℃ 点击:39733℃ 点击:34136℃ 点击:21690℃ 点击:18487℃ 点击:11910℃ 点击:10980℃ 点击:10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