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万乡村教师是照亮15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000多万农村娃的烛光。最近,半月谈记者赴北京、湖南、河南等地调研发现,师资难招难留、待遇地位低下、成长空间狭窄等痛点仍困扰着农村教师群体,这些痛点成为一段时期内农村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首要难题。 偏科之痛 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城区的差距明显。2014年冬该市92所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城区小学全部超过平均分,农村小学仅有2所超过了平均分。2014年中招成绩分析,22所农村初中只有2所超过全市平均及格率。 在湖南某山区县教育局组织的调研考试中,农村教学点许多孩子成绩只有二三十分,而县城学校的孩子则大多80多分。 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近些年农村生源大量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背后,是师资结构的参差不齐。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湖南有农村学校语文课由炊事员临时来教,河南一些农村孩子的数学课由体育老师来教,还有不少教学点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包班”,一些地区全乡都没有一位专业的英语老师。 这些在偏远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例子,恰恰揭示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的严重“缺角”。济源市教育局分析指出,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比例过高。以山区小学数学教师为例,新入岗的新手型教师专业对口率仅为55%。由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湖南省教育厅调研发现,农村学校部分学科专业教师奇缺,教非所学情况普遍。总体来看,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教师数量过剩,体育、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十分缺乏。 短缺之痛 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师资。一些教学点没有老师愿意去,只能返聘已退休的老师;一些地区特岗老师压根招不满,还有一些特岗教师没干几个月就辞职;一些农村学校55岁以上的老师占了一半多,面临断档之虞。半月谈记者调研中遇到的这些现实案例,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之痛的集中体现。 从2000年至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封丘县每年退休教师200名左右,15年共退休了3000名左右教师,同一时期,该县通过特岗教师等计划新补充的教师仅约1000人。很多农村学校通过聘用代课老师弥补缺口。据该县教体局统计,封丘农村小学中有1/4的教师为学校自聘的代课老师。 作为农村教师重要补充渠道的特岗教师并不能完全满足缺口需要。首先是偏远地区“招不满”,例如,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通道县去年计划招聘120个特岗教师,最终只招了80多个;河南西华县去年招聘220名教师,最终报到的只有160多个。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工作条件艰苦,一些新入职教师迅速离职。例如,封丘县非本地户籍的特岗教师流失率约为50%。 在未来几年,农村教师的老龄化趋势可能导致缺口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甚至面临断档之忧。例如,湖南衡山县乡村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占41%,30岁以下的只占15%,少数乡镇找不到30岁以下的教师。 待遇之痛 “不怕贼偷,就怕来客”,调研中,一位农村老师这样形象地描述自己的经济状况。在短缺之痛的背后,“待遇差、地位低、压力大”的现状,是农村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的主因。 河南封丘县居厢乡树人中学业务主任杜程枫和爱人都是老师,他们的工资加起来每月大概4000元。他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三、一个上幼儿园,每月最少需要1000元,赡养双方老人每月至少1000元,自己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500元,这样,他们两人每月最多存下1500元。这些钱在家庭不遭遇大的意外的情况下,勉强能支持孩子完成今后的学业。“我是中学高级职称,我和爱人的收入在教师队伍里算是好的,那些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每月只有1000多块钱,更困难。”杜程枫说。 农村教师为补贴家用开发出的“第二职业”可谓多种多样,不少老师为了补贴家用,在教课之余或者寒暑假外出打工。有晚上开出租的,有暑假跟着建筑队出去绑钢筋的,有帮村民盖房搬砖的,有到周边工厂打临时工的。 待遇低,直接导致农村教师地位下降。农村教师成为许多年轻人找不到理想工作时的无奈选择或过渡职业,一有机会,不少人就选择逃离这个岗位。据湖南省教育厅调研,该省农村教师人均月收入为2483元,远远低于同学历、同年龄外出打工人员收入,甚至比当地农民聘请的木工、水泥工的收入还低。 这样的待遇状况,直接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尊严感丧失。封丘县教育局一位干部说,外地来的男特岗教师,“种地的妞都不愿嫁他”,一来怕他干不了几年跑了,二来嫌他收入太低。 农村教师一人多岗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许多农村教师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厨师,晚上还得当保姆,长期超负荷工作,使自身健康都得不到保障。 成长之痛 跟待遇差、地位低紧密相关的是,农村教师上升通道狭窄,缺乏成长空间,绝大部分农村老师做到小学高级就算到顶了,而在我国的职称序列中,这仅仅相当于中级职称。 湖南张家界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周应龙说,很多农村教师四五十岁还没有中级职称,工作积极性受影响,而有些评上了职称的,做几年就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了。 该局师训中心主任刘协平说,国家虽然规定职称评定向农村地区倾斜,但由于职称岗位比例不高,实际操作上,很难体现出对农村教师的照顾和激励。同时,农村教师也缺乏像样的培训机会,业务素质难以提升,看不到未来可期的职业前景。 赵颖和姚文杰是济源市石槽教学点年轻的特岗教师,都只有20岁出头,他们告诉半月谈记者,最苦恼的是在教学方面提高不足。“学校就我们两个老师,只能互相听听课,或从网上学习,没有像样的指导培训,感觉很难提高。” 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制定了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培、省培计划,但这些计划在落实和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培训经费没有保障,尤其是那些不足100人的村小、教学点。国家规定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即使在公用经费足额拨付、精准使用的情况下,100个学生的公用经费是6万元,5%也仅有3000元,可能连老师的差旅费都保证不了。 其次,培训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老师都是超负荷工作,只要一个老师暂时离开,都可能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开展。“有些学校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就派工勤人员去凑数。”一位农村学校校长说。 一些地区城乡之间师资流动不畅也导致农村教师成长面临瓶颈。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很多农村老师是定岗定编,来到农村学校后,如果没有特别的手段和方法,可能就要在农村待一辈子。如此一来,就更没有老师愿意去乡村了,因为流动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记者采访的基层教育人士和专家均认为,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几大痛点,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并不是孤立存在,解决这些痛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为农村教育更光明的未来注入新的改革动力。 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已开始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如湖北省已出台该计划的地方实施办法,从工资待遇、社会保险、教师补贴、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新学期开学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要修订评价标准,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对于目前处于严重困难的乡村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场及时雨,对于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意义重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乡村教育是否公平、有质量,不仅关系老师、学生、家长(微博),更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全局,没有好的乡村教育,就不会有美丽乡村,也不会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小康的短板就难以补齐。 (半月谈记者 袁汝婷 李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