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心里会将心理咨询理解为是一个如同去医院看病治疗的过程。这样的理解无形中会将咨询师常用的沙盘沙具、绘画纸笔、音响音乐,等同于医生挂的听诊器、护士手里的针管;将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选用的各种疗法,类比为中西医开出的各种针药剂。认为来咨询的人是存在某些问题,咨询师只要掌握这些工具用法并对来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就可以顺利完成整个过程。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心理咨询本质上来说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两个人心与心的互动过程。如果说心理咨询中有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工具无疑应是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内心状态。一个自身心态都不够健康的咨询师能够治愈他人内心的创伤,你相信吗?当然,你不会相信。 可是,你知道吗?这最为关键的一点,偏偏被很多人忽略了。被很多学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的人忽略了。同样,在各种亲子教育理论蜂拥而至的今天,这一点也被很多家长忽略掉了。 之前有一对夫妻带着初一的女儿来咨询,一进门孩子的父亲就先给我看了一段手机视频,记录的是当天早上这个妈妈因为难以从床上将女儿叫起,一怒之下将女儿从床上拖到了地上并一直拖向门口,女儿大哭大闹,妈妈和姥姥大喊大叫,一片混乱。 看完视频,父亲讲述了家里经常会爆发这样的母女大战,主要冲突聚焦在学习和作息上。妈妈则讲诉了她的焦虑:女儿每晚写作业,在开始的一两个小时都只写得到几个字,大多时间都在玩手机,后来手机让妈妈给收了,就看动漫书或者是弄弄文具、梳梳头发、修修指甲,反正就是不能静下心来做作业。非要弄得很晚(常常是到凌晨)才能够做完作业,有时还做不完,只得第二天一早起来赶作业。这样到了学校自然就会打瞌睡,当然也就听不进去老师讲的了。妈妈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却无法遏制住女儿的这个循环过程。 女儿对母亲讲诉的情况并不否认,并告诉我她自己常为此自责,责怪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忍不住要动动这玩玩那。但随即孩子又给出了一个解释:如果一天到晚都做作业,那都做成傻子了。可奇怪的是即便母亲说太晚了不做作业了,这孩子却仍然要坚持把作业做完,哪怕是熬更守夜也要做完作业。全家人对此感到无法理解,孩子自己也觉得难以解释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只是在那里撅着嘴低声说:如果做不完老师要骂的。 乍一看来,好像这个女儿的确有些问题,而且还不轻。这个母亲非常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不能先赶快做作业然后再玩,为了纠正女儿这个毛病,母亲对女儿作出郑重承诺:只要做完作业,电脑、手机我就还给你,你随便玩,我都不管。可惜的是,这个承诺并未让女儿的行为有所改变。 百般无奈之下,母亲曾带孩子到某医院和某心理卫生中心看过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告知母亲这孩子得了“拖延症”,即强迫性拖延(仅仅是拖延,那只是一种不良习惯,必须伴有高焦虑或强烈自责,才可称之为拖延症),但随后对孩子进行的系统脱敏、阳性强化以及积极关注等的心理矫治措施却并未收到任何效果,这让那位妈妈颇感失望。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慢慢了解到这个母亲也有些奇怪:她每天晚上必须在9:00之前进孩子的房间查看一下她作业完成的进度,如果到时间不进去就心慌得厉害,非常难受。但进去之后,看见孩子作业才写了几个字,心里就会冒火。 我问她:那时你还心慌吗? 她的回答是:心倒是不慌了,变成烦躁了。 我让她坚持当晚一直不要进入女儿的房间,如果第一天晚上没做到,就第二天再做。再次咨询的时候,她告诉我上周里她没有做到这个要求。 我问她:一晚上不进女儿的房间,会出什么天大的事吗?一晚上不管女儿的作业,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吗?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那倒不会。可我就还是忍不住。 这个家里不仅母亲和女儿都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行为表现,父亲也有。母亲单独向我描述了这位父亲:他对女儿总是喜欢动手,喜欢的时候摸摸她的头发啊什么的,生气的时候还会动手打。女儿13岁了,有时候父亲摸她头的时候她就会觉得别扭,母亲也曾提醒过父亲女儿大了,不要有太多的肢体接触。这位父亲的回答是:她是我生的,还碰不得了吗?由于父亲不太愿意一起来接受咨询,我只得在唯一的一次机会中告诉这位父亲:孩子大了,又是女孩,不能打了。怕他误解,我又加了一句:即便有什么问题非要打,也让母亲来,你不要动手。父亲当时答应了,不到半个月却又打了女儿一耳光,原因是女儿生气用脚蹬了车门。后来父亲也承认不该打,但也同样说了句:当时气头上,就是没能忍住。 后来,我建议这个母亲找个朋友,让孩子去朋友家做作业而她不要去,看看情况怎么样。那位母亲听后半信半疑地看了我一眼,却没说什么。结果,孩子在父亲的朋友家做作业还没到9:00就完成了。接下来一周的咨询里,这位母亲在讲诉的同时质疑这是否是个巧合,于是我请她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再试验了一次,结果一样。这位母亲迷惑了:怎么在家就不行,出门就好了呢? 我尽可能在这位母亲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做了一个解释: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没问题,但你的心态却有些焦虑,需要找一个出口宣泄,如果没有找到出口就会产生心慌的感受。你检查孩子作业的过程其真实作用是在释放你的焦虑,所以你尽管知道进门之后会很烦躁,但那种克制不住的心慌却消失了,不是吗? 那位母亲不好意思的笑了。 当我告诉她其实孩子无意中做了她的心理医生,用自己的拖延帮助她缓解了焦虑时,那位母亲流下了眼泪。 送走了这位母亲,我不禁有些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家长都是那样的爱孩子,费尽心机要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只是很少由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就是孩子的精神粮食! 在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和工作坊中,我常会遇到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孩子有问题,我该怎么办?当我告诉他们你需要调整自身心态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你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啊?!我不是要解决我的问题,我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要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家长的心态,而不是那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当今很多亲子教育书籍和培训班的大师们不会告诉你这个事实: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心态的父母口中说出,其效用是大相径庭的。当然,这也不能埋怨他们,你急他们也急。你急着让孩子的问题立刻消失,他们急着投你所好以便能够赚个盆满钵满。 望着那些为解决孩子的问题而穿梭于图书馆、学校、医院、各类速成型亲子培训班的家长身影,我只能是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