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团山社区仓房组,退休在家、77岁的老教师赵仁山走出家门,习惯性地走到一条穿村而过的山沟旁,查看一座横跨在河沟上的石拱桥,“最近时间一直下雨,看看桥是否经得住‘考验’。” 赵仁山所看的桥,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仁山桥”,桥名为村民们命名,因为这座桥从无到有,全因他省吃俭用,捐出自己一万元退休金,发动村民们集体投工投劳修建而成,也因为这座 桥,村里孩子的上学路、农特产品的销售路不再遇水而“断”。 走访村中最普通的桥梁 9月18日上午,记者慕名到中坝乡团山社区寻访“仁山桥”,沿着仓房组新建路的水泥路,进入村组深处。 在村中,有一条流淌着雨水的山沟,沟上有一条支路,分支位置有一座石拱桥,桥面上不时有村民或车辆通过,“这就是‘仁山’桥。”路过一村民介绍。 记者注意到,桥面宽约5米,加上引桥长约8米,石拱结构,桥下河沟有3、4米宽,因前两天降雨,河沟水有些浑浊。 “桥很普通,但它却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爱心桥’。”村民刘晓婷说,以前没有桥,大家过沟都是走路面,晴天还好,雨天水大时,车都过不了,更不要说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村 里的退休老教师赵仁山捐出一万元退休工资,附近的二三十名村民出劳出力,大家一起设计、协作,用一个星期架起了这座桥,“今年降了几场暴雨,沟里的水最深的时候涨到一米多,湍急 无比,但孩子上学、村民进出、芒果交易再未受到过影响。” 讲述最美丽的故事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找到捐钱修桥的老人。 一生教书的赵仁山退休在家已经23年,岁月的年轮印在了77岁高龄老人的脸上,他的头发已经斑白。交流中,老人显露出为人师表的严肃,不苟言笑,对做的事情,总是用很简单的两句 话表达。老伴有时插两句、补充说明,他都要抱怨两句。 交流中赵仁山讲述了为何要捐钱修桥的事儿。 退休前,赵仁山是中坝中心校的一名小学教师。1992年,因为白内障影响视力,他提前病退,回家休养、治疗。 时至去年,中坝乡争取到“美丽新农村”项目,由财政奖补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将对团山社区仓房机耕道进行硬化。了解此事后,赵仁山专门看了道路的规划设计,发现过村中山沟的路 面设计是走山沟而过,路面涉水,如遇降雨,人将水中通行。 “村里有几十个娃在上学,以前就出现过孩子因为下雨过不了沟而到不了学校,耽误学习的情况发生。”赵仁山说,这些年村里变化大,芒果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大家都希望能有一条好 路可走。 可是,根据规划设计,虽然硬化了道路,但没解决“水路”的问题。 退休工资从开始300元每月涨到如今的3000多元每月,赵仁山有了一些积蓄,他决心干一件事。 “我出10000元修得起桥不?如果可以,你就把村民召集起来,一起出工把桥架起来。”赵仁山找到仓房组组长赵玉贵,讲出心中的所想。村民们知道赵仁山的言语后,都感动了。修桥成 了村里的一件大事。经过村民的设计、查看,桥建成石拱桥。 “去年8月26日动工,9月2号完工,养护一个月后,10月份桥正式开通。”赵仁山记得很清楚,修桥期间,村民们二话没说,投工投劳,捐沙,让出被占的竹林地,“修桥的那段时间,工 地上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帮忙干活,有的一家出两个人。” 今年5月,“美丽新农村”项目将仓房组600多米的路面进行水泥硬化,又在桥上编织了一层钢筋,对桥进行了加固。 桥建好,路修好后,赵仁山老人的心里的石头落下。如今,100多位村民出行方便了,学生上学路也不再难了。“孩子们快乐上学很重要!”每到下雨天,赵仁山看着孩子们打着伞从桥上 走过,心里都很欣慰。 “以前一下雨,我们种的芒果就没法卖,现在不愁了,商贩还会主动来收购。”村民温建芝说,大家都说赵老师做了件大好事,自发地将这座便民桥命名为“仁山桥”,以感谢他热心捐 助公益事业的举动。 为何设计不建桥? 进行乡村道路硬化建设,为何不建桥呢? 中坝乡相关人员介绍,进行“美丽新农村”项目建设中,由财政奖补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团山社区仓房机耕道进行硬化,其中村民筹资部分占比20%。仓房组这段路长约600米,建设资 金仅有30万。如果建桥,需要审批、报备,找专人设计等等,预算下来建桥的资金可能就已经达到了硬化路面资金的一半,如果修桥,将不能完成计划硬化路段。 其次,仓房组河沟系山河沟,平日里无水。且攀枝花地区干旱少雨,村民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不受影响,且设计路面为翻水坝设计,在解决通行的时候也能解决部分水流的问题,如果不 是山洪暴发,基本不会影响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