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

热线:028-85056429 通讯员QQ群:197538807
投稿邮箱: 2629731537@qq.com

学校发短信:别忘提醒孩子带捐款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网站编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10-14

   10月9日,郑州市民郭女士8岁的儿子文文(化名)和她纠缠了一晚上:他回家便跟妈妈要钱,说是学校组织捐款,随后不久郭女士就收到校信通短信。看完短信,郭女士搞不清楚钱是捐给谁的,连个主办单位和捐助对象也不说明。经过一晚上“谈判”,郭女士把价码从3元涨到20元;而文文的心理价位是50元。(据10月12日中国青年网)vur四川教育在线

  该不该动员未成年学生捐款捐物一直是很有争议的一件事。毕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培养未成年学生关心他人的爱心教育也事关未来,自然也需要从娃娃抓起;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未成年人自身经济并不独立,基本都是“伸手阶级”,于是乎,动员未成年学生捐款捐物的直接结果就是被转嫁到家长头上,让许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们百般纠结。再加上多数小孩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自尊心和好胜心驱使之下,很容易互相攀比,从而使得爱心捐款捐物极容易变味,不仅“爱心”难觅,还容易侵蚀亲子、同学乃至师生间的关系,实在值得反省。vur四川教育在线

  近年来,如此“爱心教育”让不少中小学走入误区:每逢灾难性事件发生,在社会捐款捐物的风潮下,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把目光盯向未成年人,且美其名曰“爱心教育”,很可能是对“爱心教育”的绑架,正面的教育实效究竟有多少呢?vur四川教育在线

  其实,“爱心教育”形式有多种多样,并非一定通过实物捐赠的方式体现,对中小学生而言,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往往是最有说服力、最易打动人心,因而也最容易见效的“爱心教育”。不少事实证明,发自内心的举动才有实效、才可持久。vur四川教育在线

  教育需要以爱育爱,而不考虑未成年的经济尚未独立的实情和青少年易攀比心理的一纸冰冷的“捐款通知”,很难说是出于“爱心”,也很难起到教育的实效,反而容易造成家长背逼捐背后的亲子和家校之间的负效应。当然,面对上级有关部门的硬性通知,学校和教师自身可能也处于被绑架的无奈地位;然而即便如此,这种绑架也不能被传递,因为孩子正在成长中的柔弱心灵难以承受社会之重。vur四川教育在线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担心孩子间攀比,让孩子在具体数目上限定不就可以了吗?比如,可以让孩子捐一天的零花钱嘛!这样不就可以既培养学生的爱心,又不至于给学生家长造成负担吗?这大概也是在中小学开展捐款捐物的初衷。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能通过其他形式达到“爱心教育”的目的,又何必紧盯没有经济自主能力的孩子的一点可怜零花钱呢?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残忍呢?更何况,这么多年来让中小学生捐款捐物的爱心实践,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爱心教育”的初衷暂且不论,但客观事实已经造成了诸如家长心理困扰等诸多负效应。vur四川教育在线

  由此来看,还在中小学组织的实物捐赠“爱心教育”真可休矣。vur四川教育在线

vur四川教育在线
责任编辑:管理员  由四川教育在线网整理发布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22〕3363-0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广告联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