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一个价值5000元人民币的日本小学生书包近来受到追捧。兼带扫货目的的赴日游客,将目标由马桶盖转向了书包。王小姐表示,“在日本商场的书包专柜上,看到很多中国游客抢购这款书包,‘有的一买就是两三个’”。(8月23日《新闻晨报》) 五千元的书包,真正新闻点在哪?旅日主妇梁女士表示,日本书包可能水土不服,不必疯抢。因为它虽然真皮、精美、厚实耐用,但因钢板护体有些重,最主要“容量实在太小,中国孩子只能放几本教科书和铅笔盒,其他的东西还得手里拎着去上学。” 钢板是因地震多发,危急时可护头防身,这样的人性而良心设计简直不能更赞。而更未想到的是“容量小”竟成小学书包最大硬伤。这真是让日本包情何以堪。梁女士那句其实信息容量一点不小。她潜台词就是,我们孩子课业负担重,小学生书包负重极限可能都是日本包的好几倍。 装不下的书包,其实质是装不下的教育焦虑。其实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除校内繁重课业,有条件的家庭以及没有条件更咬牙创造条件的家庭,也都拼命将孩子送往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十全大补”课,快乐童年,早都在沉甸甸的大书包或拉杆箱里葬送了。 上了小学中学接着就是大学前临门一脚的高中。这个焦虑更甚。昨日新闻,兰州地区实施的统配统招政策,也引起了部分家长不满。(8月23日《中国青年报》)背后其实和五千元日本书包所承载的教育焦虑,是共通的,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 解释下,统配统招是说参加中考且成绩在报考学校统招分数线下50分以内,若未完成统配计划,则降分录取最低至省级示范性高中控制线。翻译下,政策初衷是,为均衡地区的教育资源,让低分有了上名校的可能。现在争议在于,大公平前若统配比例不合适,可能人为制造了小的不公平。可完善政策,如降低统配比例,公平竞争;控制统配降分,20分一档更人性化;信息尽量对称,并给足充分的缓冲期。 从考生到家长,对六百多分高材生因统招统配失利而“屈就”不那么有名的学校,所表现出的崩溃绝望看,这种对追求稀缺教育资源的诉求和焦虑,反过来恰证明了统配以及均衡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别老盯着书包产自日本还是售价几千;也别老纠结六百多分“落榜”五百多分上名校的伪命题;其实从小学生书包容量到高中名校限额,这些焦虑所承载的,不正是一些本应充分保障而未能实现的权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