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今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他在博客中就此事写道,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新京报》2016年5月25日)
在我等凡人眼里,博士是含金量极高的学位,戴上博士帽的人,无疑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其学术段位都足以是让芸芸众生仰视。没有想到,作为衡量博士水平最重要标准的论文中,竟然还有“差到令人愤怒”者。看来,如今批量产生的博士中,到底有多少滥竽充数的人,实在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只要是论文,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有起码的“样子”。作为博士论文,既必须具有那些基本要素,更不可以 “标题雷人、语句不通,连小学生都不会犯这种错误。”陈教授显然是个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他是不是太夸张了?可是如果欣赏一下他列举的这位博士论文中的一个标题:“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实在不是夸张,真的,小学生肯定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实在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毕竟,这是早已博士帽在身的博士论文,太不可思议了!
论文如此不堪,其它方面的水平又会好到哪里?如果将其硕士论文拿出来欣赏一番,也许更加惊人?那么这样的人是如何混进硕士进而又混进博士队伍中的?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他(她)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显然不好意思将这样的“论文”拿出来让导师把关,让专家们挑刺。可是他(她)还真就这么做了。更可悲的是,如此“论文”竟然一路绿灯,顺利通过了!这就让人特别不明白了,到底导师是如何在指导与把关?参加答辩的专家们又是如何在挑刺?是他们与这位“博士”的水平半斤八两,还是导师与答辩都只是形式,名存实亡?
论文是学问的一种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做学问的态度以与水平。博士论文虽然不可能篇篇高水平,但再差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含金量。当差到令人愤怒的程度,而且又还能够顺利过关,就必须要认真反思甚要追究责任了。不过目前对此并无具有震慑力的惩罚措施,这样的现状无疑需要改变。同时研究生、导师及答辩的专家们都爱惜自己的羽毛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研究生、导师及答辩专家们都表现得令人愤怒的时候,那么曝光他们的学校及他们的大名,让大家都来欣赏他们的水平无底线与学术道德无底线,也许就很有必要了。(陈家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