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北路小学校长 刘艳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电视、电脑、电影包围了儿童的生活,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处在与图像对抗的时代。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世界被构想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变成了图像。”但是,很多研究确凿地证明,电视看得越多的孩子,阅读能力越差。电视电影屏幕光怪陆离变化多端富有观赏性,习惯了光色声电的孩子,很难静下心去阅读看起来不生动的书本;同时,由于电视电影节目的制作以大众消遣休闲为主,他们本能地顺应人们的娱乐本能,这样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必然导致快餐式阅读、浅阅读、无聊阅读。要对一个主题有较深入的认识,只有透过静心阅读,启动深层思考。只看电视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对知识的了解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状态。所以,推动阅读,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技能,就是帮助孩子从“视觉文化”中突围。 从表面看,国人近年已逐渐萌生了这样的意识:要重视儿童阅读,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爱阅读的孩子。这种意识,直接反映在国内儿童读物市场日益火爆、书香校园建设的口号日益响亮上。儿童阅读的推广似乎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高潮时期。但是,是不是老师、家长重视阅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水涨船高了?给孩子一本书,他们就能自己学会阅读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阅读时,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多种阅读的策略,并带领他们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灵活选择并运用阅读策略。以下是我们在学校推广儿童阅读活动中常常用到的阅读策略: 策略一:启动先备 任何阅读都不是零起点的。罗森布莱特指出,读者阅读文本时的心里状态,影响着他们理解作者文字的能力。基模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为学生“做好阅读准备”非常重要,所以,在阅读前,利用预习、补充背景知识等方式来启动学生的先备知识,能有效增进学生对新文本的理解与投入程度,是非常有效的阅读策略。 策略二:脑力激荡 脑力激荡又称头脑风暴,它指当提出一个问题时,集体思考寻求解决问题之办法,自由发言,主意越新奇、广泛越好,一一记下,最终集体讨论留下可行办法。脑力激荡能针对一个主题、关键词或概念形成一股自由奔放的思想流动。比如,在阅读《夏洛的网》之前,进行脑力激荡:对于蜘蛛,你知道多少?然后就学生说的分门别类整理出蜘蛛的外形构造、生活习性、捕食活动等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一说。 策略三:预测求证 指导学生根据书名、封面插图、章节目录、书的前几页或者自己相关的先备知识等对故事进行预测,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找到相关证据,证实或者修正自己的预测,同时不断形成新的预测,这是让阅读充满期待和乐趣的重要策略。其中,常用的问题有: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它让你想到些什么?看看封面上的图画,猜猜这是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你觉得下面的故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猜猜主人公会怎么做? 策略四:发现线索 故事中常常隐藏着很多线索,比如故事情节推进的线索、文句中隐藏着的一些难理解的字词的线索等。我们带领学生阅读时探究句子、从一个陌生字词的前后文、从插图等提供的线索了解故事的意思。 策略五:合理推论 在阅读中,我们培养学生根据阅读中的心理体验,进行故事情节、主旨、角色形象等方面的推论。比如,教师指导学生从书中角色说的话、做的事与想法中进行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形象个性。研究一个角色的内心想法、没有说出的话,并且思索这一切透露了哪些跟心情、感觉和个性相关的事。 策略六:整合重点 每一个文本都有重点。但很多文本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细节。高明的阅读者能够一边阅读,一边自我整合,挑选出文本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成分提示(主角、情节等)、找出主题、回忆重要事实与细节、理清顺序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整合文本的重点,掌握文本的主旨。并且能够运用重述、概括等方式说出其中的大意,或者用一两句话大致写一写这部分文本主要讲什么,理清文本的主旨与主线,区别文本内容的主要和次要。 策略七:视觉化 小学生思维还是以感性为主,有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讯息在脑中描摹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常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提问: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场景)? 当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阅读策略,比如:概述、重读、快速阅读、做阅读笔记……如何接轨国际,在班级环境下带领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去阅读文本,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国内还缺少扎实丰盈的第一线研究实例,我们做此类尝试,也是希望能填补此领域的一些空白,并提供真实的经验与大家探讨和分享。 |